性化时代的中国少年……
21世纪以来,整个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性化”的时代,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物开始与性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生活中“性”的色彩越来越显现。
这样一种成年人的时代风尚,对我们的下一代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主流的社会舆论认为这是“毒害青少年”,因此每每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可是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这就是本文所提出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于2010年4月到9月随机抽样调查了全国14-17岁的总人口。该调查以城乡之别、人口规模与离婚率等国家统计数据为分层指标进行多层等概率抽样。总计调查了123个城市社区与37个农村的行政村。在每个地方,笔者都按照此地居住的14-17岁人口的总名单进行等距抽样,再按照地理位置抽样法抽取流动人口中的14-17岁者。笔者最终获得1593个有效样本,应答率为66.8%。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者调查过青少年的性,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调查正在上学的在校学生,而且往往并不是随机抽样的,更不是全国范围的。与此相对,笔者调查的创新意义在于:
1、本次调查对全国14-17岁的总人口具有总体代表性,优于任何非随机抽样的或局部的调查。
2、本次调查涵盖了全国各种少年的总体,而绝不仅仅是在校生。笔者的调查中包括失学辍学的8.4%、已经毕业的11.1%,总计占到19.5%。按照工作状况来看,不工作的占6.0%,正在工作的占10.3%,在种地的3.2%。这些少年都是以往的其他调查所缺失的。
3、笔者实现了最强的保密性。笔者在学校之外,采用同性别、一对一、在封闭空间中、使用笔记本电脑由被访者通过按键盘来独自完成问卷。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有利于获得真实回答的方法。
4、笔者最充分地贯彻了社会调查的伦理原则。在访谈开始之前就明确告知被访少年,笔者要询问性方面的问题,而且允许拒绝回答任何一个问题或者中途退出。为此笔者专门设置7个问题,都是“下面将要询问XX方面的问题,您愿意回答吗?”
如果被访少年选择“不愿意”,则电脑程序自动跳过该部分的所有问题。笔者也允许家长一起来,但是调查开始后家长必须退出访谈室。
5、笔者在电脑问卷中使用技术手段设置了测谎功能与回答条件的限定。
上述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少年的顾虑,保证了最高的调查质量。也就是说,笔者的调查数据是科学的与权威的。
调查数据分四个部分《少年与父母的关系》《萌动的春心+闭嘴的青春》《身心发育中的烦恼》《网上的一代少男少女》文章转自:潘绥铭新浪博客
更多女娲美文推荐:
怎么知道排卵期有没有排卵
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