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情感…… – 女娲论坛

女性情感……

2010年06月12日

   关键字:女性形象、女性主义、婚姻、女性、文学

   内容简介:以女性主义的角度回顾所阅读的东西方各大作品,并从中抽取婚姻和女性形象作为关键字作对比分析,以理论回归文本的方式,试图找出东西方女性在女性问题上的真正差异或者二者在此问题上的最接近本质的特徵。

   前言:

   必须要提前说明的是,关於前一组针对女性主义的东西方对比的情况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因为其中颇多是存在观念泛化的问题,此类情况多表现为我们对於某些事情某些人群的刻板印象,也就是说我们觉得德国人都是严谨的、英国人都是绅士的、美国人都是开放的、黑人都是粗俗的、韩国人都是好斗的等的时候都出现了这一问题。放到女性主义来说,前一位同学所做的东西方女性的对比,就明显地有这样的情况,觉得西方女人都是个性自由自主的,跟中国女性相比更懂得捍卫自己性别上的平等权利的以及有更多的权力和空间去发展自己身的能力等。我不得不以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中的调查研究之内容举反例说明,相比之下,即使在普遍的认识中非常民主和自由的美国,女性依旧仍是处在困境当中,这一困境甚至比中国女性现在所面临的更为深重,美国女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为18,更有部分州是允许12岁的女性结婚的,加上美国并没有计画生育,一个住在郊区的家庭育有五六七八个孩子并不稀奇,而为什麼要提出这一点呢,因为作为一个身在郊区的家庭主妇,其所处得社会阶层家庭的收入水准虽是远高於中国城市的居家妇女,但其生产力的束缚程度是远超中国的城市的居家妇女。不妨再来谈谈“西方”这个概念,西方指的是哪些区域,西方人又是指那一类人群,如果单纯指白人,虽然牵强,但是结论本身总体还是过得去的,可是我们都清楚,世界除了白人还有有色人种,我们属於有色人种,黑人同样也是属於有色人种,如果东西方的女性对比是将中国与外国的女性作对比的话,显然,上一个关於女性主义的论调就明显地漏了一类女性,被压迫的最深重最深远的黑人女性。我在此不妨简化地描绘出黑人女性所处的地位,结合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等概念来看,应该是这麼一个分类法的:白人男性、浅色人种男性、黑人男性、白人女性、浅色人种女性、黑人女性,但这样的分类也是有缺陷的,不足之处就在於对白人女性的定位,从人种的角度看,白人女性是应该位列第二的,但从库切的《耻》来看,其实从生理方面考察,白人女性却排到黑人男性的后面。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黑人女性的地位是颇为低下的,这种情况在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的著作中都有体现,托里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宠儿》、《天堂》、《秀拉》以及艾利斯沃克的《紫色》都有了很好的描述和阐释,加上我在阅读黑人文学的时候发现的一个非常有悖常理的情况,就是黑人的乱伦问题,这个问题无论是在《最蓝的眼睛》亦或是《紫色》中都有明确的描写。这一问题却无论是在白人或者是像我们这样的东方民族中都是罕见而且有悖道德的。黑人女性所面临的双重以及多重的不公和歧视,却不被归入於东西方女性的对比当中,这一缺失不禁使我觉得这个研究略显片面。

  我本次研究的题目是东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题目所勾勒的是粗线条的,因为要比较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冗杂,况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且仅仅将女性作为一个无关要紧的角色一带而过的作品凤毛麟角,我只能以我所阅读所了解的文学素材中抽出相应的女性形象供以极其有限的分析,试图以有限的资料推及更为普遍的情况,使得读者更好地撇除对女性以及女性主义不公、不正的认识,最终更好地理解这一主义的内涵。现今的女性主义早已远不是简单的号召女性自立自强自爱,这一点黑人女作家托里莫里森在她的《秀拉》、以及多莉丝莱辛在她的《野草在歌唱》中已经很好地指出,女性问题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性别问题,甚至跟后殖民现象都是能扯上关系的,阻碍女性发展的最巨大的阻力,现在已经不再主要是男性主义,而是被女性内化了的男性主义,我们必须要直面这个问题,而不是片面地认为性别问题就是单纯的两性之间的问题,如果不能搞清楚这一个情况,女性主义是会走偏的,因为如今仅将矛头直指男性已经是不再是唯一而且正确的改变女性命运的方法,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然后所有的女性主义研究才有它最深远的意义。

   正文:

   婚外情与女性形象探究

   不得不提及两部对我影响颇深的小说,分别是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以及角田光代的《第八日的蝉》,前者感慨的是爱情的易逝,后者则以母爱为主线剖析一个处於极端状态的女人的处境。《失乐园》和《第八日的蝉》都探讨了日本的婚外情问题,一个是从偷情双方而另一个则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著手,前者值得关注的是,关於女人的性开发问题,我们不妨粗鄙的用拆字法来解释性对女人的意义,左边的心字旁说明跟情感相关,而“生”则与生育有关,那麼不妨也粗糙地得出一个结论,婚姻中的性之于女人,大部分都是以情感为基础以生育为目的的行为,如果不以生育为目的了,那就只剩下情。这两部作品都是反映了所谓的爱情是脆弱的不持久的,能被新的爱情的激发所掩盖的,针对前者,我所讨论的是女人的性开发,我通过结合《女性的奥秘》中关於女性达到性高潮的人数的统计部分和作品反思这个问题,弗里丹所针对的是所谓的开放的美国女性群体,大多在青少年时期就有过性行为,日本的情况跟美国的差不多,返观中国的“处女情节”问题,无论是网上流传的故事抑或是口耳相传的言谈内容,这个问题依旧存在,但至於是严重还是不严重,尚未有个准确的调查资料,不在此作任何点评,只是想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入一个男女不公的待遇,文学作品是最佳的形象塑造媒介,怎样的人会有怎样的结局,对读者往往颇具现实参考意义,而处女情结,本身就是对女性的压迫和物化财产化,而作品这是起到一个以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在人的情感和认知上起塑造和深化的作用。但如我们普遍意识所认为的开放的美国,那里的女性的性需求大都往往是得不到满足的而且不是没个有性生活的女性就都意味为著拥有性高潮和性满足,《失乐园》中的凛子便是这群女性中的之一,而她的性潜能则是在婚外情中得以开发;而《第八日的蝉》所提及的重点是婚姻和母女之情,它所描述的是婚姻以外的婚外情的受害者,被婉言相劝被威逼利诱去进行堕胎,但其中有个有趣的微妙的东西方相似之处便是社会和男性对女性团体的态度,托里莫里森的《天堂》描述的是一群社会底层的妇女,聚集联合在一起彼此安慰互相照顾,最终仍旧被归咎为是造成小镇没落的元凶,引来杀身之祸。《第八日的蝉》里也有一个天使之家,同样作为一个互相扶持的(宗教)团体,最终社会对其态度是猜疑抵制的,而这一关於妇女独立团体的东西方相近相似的问题是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的,两性问题不分国度和人种,仅在其平等程度的高低不同,各个地区存有差异,但在实质上,我们依旧不能妄断女性的地位在哪些地方高一些,哪些地方低一些,在资本社会用金钱和社会地位来衡量女性的地位,地区不同高低不同无可厚非,但在精神领域方面,我们是否就能如此粗鄙地如此评价东西方的女性主义发展水准,这是仍有商榷的空间的。

  大龄未婚现象与女性形象探究

   大龄未婚女(笼统地称“剩女”),具体的定义还有高收入,能独立生活的一批超过三十仍旧未婚的女性。但如今这一定义的范围已经拓宽到了仅仅只是大龄的未婚女,与其是否独立于父母家庭外、是否有能妥善供养自己的能力没有了这一名词被最初提出时的紧密地联系,所以在此我仅探讨小范围的前者,因为它更有现实的比较和参考意义。这批女性与婚姻的冲突比后来的范围拓宽了以后被收入其中的女性与婚姻之间的冲突更为剧烈,因为对前者来说,婚姻的庇护功能显得有些或者彻底的多余,而后者则相反,这是二者极大的差别,因此不可一概而论。

  在多莉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中就很好地塑造了这一形象,玛丽是一个绝望的附和与追随者,她本来拥有了一份可以很好的养活自己差事,同时自己在心理上也不排拒单身的生活,可是在她三十岁以后,身边的朋友都陆续结了婚,这本没什麼,她也没出现任何羡慕的反应,仍旧对她的单身生活安之若素,但是身边的女性朋友则开始在她背后对她议论纷纷,说她是个“不正常的女人”,而为了证明有或者说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正常的女人”,玛丽仓促地与刚认识不久的男人结了婚,并随之到了其农场生活,但是她的丈夫的经营能力十分低下,这是她所充当妻子的角色感到十分的压抑,终与一名黑人帮工发展出一段“不知羞耻”的关系,而在这段关系暴露以后,玛丽的白人身份中的种族意识对黑人情人造成了精神上的侮辱,最终被其杀害。

  这部小说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对於“不正常女人”的定义,为此我也做了一个简单而粗糙的调查,调查的受众是与我们年纪相当本科或本科以下的男性,对於超过三十岁仍旧未婚的女性,66名的男性受众有19名同意“女人超过30仍旧不结婚的是有问题的”这一说法,占比例的5%,关於这个调查我更希望在女性的群体中进行,因为凡是研究女性主义的都会关注到一个女性的男性后殖民问题,也就是男性思想观念的内化问题,我反复地根据观察所得,这一问题其实很大程度地导致了小三被唾骂、婆媳关系恶劣、以及大龄女的艰难处境等的问题。作为女人,我们都不得不要承认一句话,那就是“对女人最可怕的唾骂、最严格遵守道德价值标准的约束等,从来都不来自於男性,而是来自女性”。而婚姻对於女性的普遍价值就是庇护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女人以此内化标准衡量每个女性,并对其冠名定性也就不奇怪了。
而婚姻在如今更多只是意味著一种从属关系而非一种契约关系,契约关系更多只存在於契约被打破时赔偿的争端当中,以一种个人权利的法律保障手段出现。同样在我的调查中,有12个男性认为女性的伟大在於成为伟人的妻子或者伟人的母亲;16名男性认为女性的最佳职业是妻子;19名男性认同妻子为丈夫事业做出自我牺牲;高达30位男性认为女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耽误家庭是不对的。这份调查我仅作为一份粗糙的参考资料,因为所涉的群体实在过分狭窄。但由此我们可以窥见男女在婚姻当中的关系,从而推及女人迫使女性进入婚姻、单方面地付出以捍卫婚姻的与逻辑悖论。

  婚姻与女性后殖民现象初探

   不得不提出一个观点,便是个人无论是阅读各种女性主义的理论书籍抑或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所得,都发现了一个潜藏女性主义问题当中的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甚至可为前两个篇章所探讨的内容作本质意义上的支撑,那便是女性的后殖民现象。放到婚外情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结合一个守旧的“处女情结”观点来探讨这一问题,结合波伏瓦所阐述的情况,便是女性在还没有得到解放的时候出於一个与奴隶等同的资产地位,对於男性是一种“物”,如今这一情况已经被女性咀嚼吸收,然后用婚姻来作为外在粉饰,在女人普遍的观念里面,都存在一种不平等的却心甘情愿理所当然想法,便是“我希望他是我的第一个男人,而我是他最后一个女人。”
以及“乾乾净净的女人才能嫁得好。(但这种说法,因为是从上一辈的人口中得来,结合现实来看,显然有些过时了)”。这两个例子,普遍不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男性充其量就是以这个作为标准或参考来做选择,从女性的角度出发,这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束缚,是一种男性道德的一种内化,并以“怎样的女性才嫁得好”作为外在的包装以掩人耳目继续著男性思想对女性的殖民。探讨“处女情结”的人都喜欢将女人的性和感情扯在了一块儿,并将其理论化系统化,这跟解释男人的性和情感的非一体化情况解释的方式是相近的,我个人不排除潜移默化对一个人观念的影响,这也是提出这一问题的原因。在长期的“女性的性和情感是一体的”、“男性的性和情感是分离”的理论渲染下,难免会更加巩固“处女情结”或者“类处女情结”,而因为在这一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人们都自觉地形成一种双重标准的意识,也就最终出现我刚才所说的“我希望他是我的第一个男人,而我是他最后一个女人”的情况。可是这一情况,在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中》以及渡边纯一的《失乐园》中已经得到很好的反映,就是女性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女性的性满足跟男性的性满足是两种情况,更确切地来说,应该是较男性的更为复杂,劳伦斯的《 查泰莱夫人》中从达到性高潮一点的描述中已经略有反映,就单从最基本的方面来看,光是男女达到性高潮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可是最终在现时的道德的约束下女性群体多面对单一的男性性角色,而男性则是多元的,如果单从这一问题来谈到择偶问题,就已经足够用一探讨两性在婚姻问题的不平等状况。显然这一问题已经有人发现了,我也曾在一些中国的影视作品中看到一对男女结婚以后,女方才发现男方原来存在性无能的问题。在一个曾经贞节牌坊兴盛一时的国家当中,女性自然而然地大多都顺从一种忍受的状态,却从来没想过这样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是一种对人性的扭曲和抹煞,这也隐约反映了一种延续至今的自男性掌握权力以后的女性所处的物化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的扭转。

  而放在后来讨论的大龄女问题当中,我们从莱辛的《野草在歌唱》中已经可以深刻地体味到,以婚姻来衡量一个女性正常不正常本身就是一种非女性的思维方式,因为这样的评头论足是很少出现在男人身上的,我们都理所当然地不认为男人大龄未婚或者终身不娶有什麼问题,“剩女”而不是“剩男”这一名词的提出,就已经很好地反映了这一问题对於单身的男人人们通常都以中性的“单身汉”或者包含褒义的“钻石王老五”来称呼,我们不得不从称呼的角度来反思这一问题,称呼上的差异,很大程度就反映了人们内在思维的不同。女性的后殖民思想在中国的作品和现实问题中反映出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婆媳问题”、“小三问题”,以及《橘子红了》里面所出现的“男人的不育被女人自我归结为是自身的问题”,很多的心理治疗书籍,以及很多的“生活百科”都是教女人怎麼来适应男人,怎麼放弃改造一个男人的念头,这些文章,通常不会反过来教育男性,因为男性受众并非主体。可是我们不得不去想,这样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从本质上就没有承认女性的个体性,女人是可塑造,所以才有“迎合”的说法,可是婚姻却是双方彼此的磨合和适应,很多这方面的“生活百科”却正正忽视了这一点,仅教育女性从“屈从”和男性的“主体”的角度出发,来“维系”婚姻。

  在女性的男性主义后殖民的现象当中,婚姻到底是一件怎样的东西,这是值得细细玩味的。

  结语:

   诚然,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著手,女性问题都是一个值得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做研究的课题,而从文学著手,工作量更是巨大的惊人,所以我在此仅从一些更小的角度进行剖析,略窥冰山之角。主要目的不在於逐条厘清东方和西方的女性处境的区别,课程本身都使我们不由得陷入了一个认识的误区,比较那麼重点就得落在差异上,可到底女性问题能成为一个跨国度跨时空的问题,其共性必然高於其个性,不然则无法相互理解,无法彼此设身处地又如何宣导和号召?而我所能找到的,和目前正在努力阅读的文献都还只能勉强完成其中的一部份,但所获已不浅,结合在文学院修读的课程上所获得的理论和感性材料,对我亦帮助颇大,女性问题的解决到底不只是号召全体女性独立自主自强自爱,但这确确实实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无可厚非,然后独立自主自强自爱的路要怎麼走,怎麼才走得不那麼踉跄,怎麼才能毫无愧疚地走下去,就现在而言,仍旧不是个能让人想当然地过分乐观的问题。在一点上,我无论是看作品还是观察生活,婚姻和家庭都是束缚妇女走这样的道路的重要因素,或者是为其走这样的路子增添了不少的困难和麻烦,在对於婚姻的观念上,我个人认为女性的地位提高,终究需要推倒婚姻在女性心中的地位方能实现,因其有太多如今早已被内化的观念都是以婚姻为载体潜移默化,女性对於婚姻的梦幻式的期许,无疑加重了其本身的惰性,为其独立之路增添更多更险要的阻碍。

  而如果非要说西方的女性是如何积极主动地对外寻求帮助化解自身的婚姻危机,之前的小组的分析忽视了国外的心理治疗行业和我国心理治疗行业在发展上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上的差异,忽视了这一点而来比较东西方女性在解决婚姻问题上的差异性是一种不在同一条起跑线的对比,试问要怎麼比较?

  参考文献中罗列的作品,在此因为篇幅的问题,不一一评点,预计将以课件的形式进行比照分析。

  参考文献:

   (略)

更多女娲美文推荐:

我非处女老公出轨报复

恋爱:谁最有可能破坏你的爱情?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