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 性开放 性解放……
有报道:成都的离婚和结婚的比例为一比三,其中有的区(县)接近了一比二,离婚人数飙升。有点惊愕,是否四川女人太漂亮了,引得男人都来“敲墙角了”。回头看了看,其他地方也不妙,有数据显示,中国的离婚率已北京上海为首大城市已经远远高于日本和韩国。
没去过四川的人,多数也该知道川菜和火锅,也会知道四川的漂亮女人多。成都是首府,自然美女云集,离婚多了,“鲜花们”在空中飘游,风景无限,实在让人仰慕和向往,有人说很多四川女人就像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这自然是嫉妒和“酸葡萄”心理。这回好了,对四川美女“垂涎三尺”的“鸡粪”、“马粪”、“猪粪”们就都有机会“趁虚而入”了。
能如此调侃“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离婚大潮”,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男女之事”和以往“谈色虎变”的“性”的态度“宽容”、“开放”了很多。
可事情并不是这样浪漫和简单,据各大城市的调查统计,10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出现了第三次离婚的高潮,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同于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出现的两次离婚浪潮,现在离婚普遍理性和冷静多了,多数都不会“喊哭上吊”了,也少有满街痛斥“陈世美”、“潘金莲”、“狗男女”的。几千年竖立在中国人面前的“伦理”和“贞节牌坊”坍塌了,唐僧的“紧箍咒”也失效了。
现在人们似乎开始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爱人”了,人性“解放”了。
起码,中国人性观念“开放”了一些了。
可是,另一角度看,中国的婚姻和家庭也显得过于“弱不禁风”,有点“风吹草动”就“摇摇欲坠”,还有大量如家庭教育和责任的薄弱、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的“主体”、社会价值观混乱、青少年价值取向等等问题都不能不引起重视。
看来,中国的婚姻家庭的确值得深刻反思了。
婚姻的意义和基础到底是什么?难道女人的经济和思想意识的独立性增强就一定“红杏出墙”?男人有钱后就一定要“肆无忌弹”地“沾花惹草”?婚姻本来是一个保障和港湾的作用,可是为什么中国的婚姻就如此没有“安全感”呢?于是,这些现象就来了:一个男人有多个女人,十几个孩子;一个女人同时和多个男人维持性关系;年轻人的观念更是超前,基本和性意识开放的经济发达的国家保持一致了,别人时髦啥,咱也玩啥;“一夜情”、“吃快餐”、私生子、单身家庭、“娼妓”、“玩女人”、“抠仔”、老夫少妻、老妻少夫,这些以前如“过街老鼠”的现象现在在在人们眼里就如同“家常便饭”那么普通。中国人对于“性”观念的突破和性行为多元化的承受能力正从“阴暗角落”和“不之羞耻”的状态走到了“阳光”下,“大大方方”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家庭责任和幸福的淡化,加上社会和学校在人生和幸福方面的培育和约束的“薄弱”导致大量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出现了不少令人心痛的事情,一些公认的优秀学生也会做要人意想不到“事”。有人于是说,中国在进行着一场“性解放”运动,可是,“性开放”,就是“性解放”了吗?
性解放,最初是反对性别歧视,争取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权利的女权运动,同时要求改变基督教禁止离婚的戒律,主张婚姻自由。1968年开始于法国大学校园的“五月风暴”作为性解放顶峰的标志,使性解放狂潮迅速席卷西欧、北美,并影响到许多发展中国家,使大量年轻人的性行为完全处于混乱状态,“性解放”一词至此已完全失去妇女解放的主要内涵。
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卧薪尝胆”、引进欧美的技术和管理和自己的传统文化很好的结合,经济高速发展,并全力解决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时候,美国正经历着一场“嬉皮士文化”引发的全国性的“性解放”运动。这次轰动西方世界的“运动”曾经也“点缀”到了中国,可是那时候中国人正在全身心的进行“文化大革命”,那是1972年,美国乒乓球队对中国进行了一次“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外交的大门,美国代表团里面就有一位“头发长得像女人”的“嘻皮士”,他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摇滚明星”,乒乓球水平也“不赖”。那时候中国人只从报纸上知道这个“奇怪的长卷头发”的“美国佬”,那个年代,“奇装异服和长头发”在中国是要被“下刀子”的,更无从谈什么“性开放”和“性解放”了。
性解放的出现有其深刻、复杂的社会根源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有深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他是对传统的性观念的彻底否定,西方的“性解放”运动,是在工业化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伴随着文化现象的多元化而激发出来的“人性的再一次解放”。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是举世公认的。随着中国新的《婚姻法》的颁布,原本就“苦闷”、“如饥似渴”的中国人吃饱了,有点钱了,现在又有了组织制度的“保障”了,于是出现了新一轮的离婚高峰,“在所难免”,从人性和社会的开放以及宪法的人性化改革角度看,应该给与理解,中国人的性观念的确是“开放”了。
有些“专家”说,中国出现了“性解放”,并“呼吁”要“严阵以待”,似乎是言过其实的。离婚率的提高和对性的认识“容忍度”增强不能代表“性解放”吗?以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改革现状看,中国人在人性方面有一些进步,可是还没有足够的环境产生“革命”,只能说中国人的“性观念”“开放”了。
中国人的“性开放”是对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违背”和“冲击”。
不可否认,不管“性开放”还是“行解放”都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甚至危害社会的现象和后果,“开放”也算一种“改革”和“创新”,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出现混乱的可能。一棍子打死不可能,只能“保守治疗”了,这个药方还只能从文化下手,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有机的柔和起来,也就是“中西医结合”。总之,它既然已经出现了,还“来势凶猛”,就不能视而不见了。
至于“性解放”,性解放使西方社会离婚率激增,大量家庭解体,单亲家庭和非婚生儿童增多,家庭教育职能明显削弱,青少年犯罪现象激增。80年代,美国每年有100万以上的少女怀孕,其中40%成为少年母亲;英国50%的儿童为非婚姻产儿。这些就是这种严重后果的表现。最为严重的是,性解放引起全球范围的性传播疾病蔓延,性病发病率骤升,流行的性病种类增多,欧美70%以上的成人患过性病,直至出现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界性艾滋病大流行。“性解放”真的要是在中国出现的话,那将是对中国社会和制度的严重“考验”,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承受力,那么“性解放”对于中国来说就是“洪水猛兽”。
有人把中国离婚率不断高攀归咎为开放后出现的一些“新事物、新现象。“中国式离婚”也变得不那么难了,双方也不打不闹了。
中国的家庭离婚由原来痛苦的“拉锯战”到现在的“速战速决”,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离婚率逐年攀升不下,对离婚态度变化如此之大,是生活好了人们一下子就经不起“糖衣炮弹”的“侵蚀”了?中国的GDP在疯长,离婚率更是狂长了,中国有两样经济指标绝对是亚洲老大,就是“离婚率和GDP”。
中国人历来都是不宣扬情感的,“克己复礼”,“男女授受不亲”一直都被“继承”下来,因而男人和女人其实都是“陌生人”,从小没有正规的“性教育”和“人性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课程多半都是流于形式。所以,中国人习惯于避而不谈性,都要含糊其词,“婉转含蓄”,否则,就会被说成“淫荡”、“花心”、“不正经”甚至“流氓”。在“一心一意为革命”的年代,“革命的情感”代替了一切的情感,一切问题都归纳为两个性质,一个是“人民内部盾”,一个是“敌我矛盾”,没听说男女之间还有专门的矛盾的。似乎中国人不需要学习就知道男女之事,无师自通了,“创造”出了那么多的“革命下一代”。所以,从实质上说,也许中国人根本就不懂得“生活”,不懂“男女情感”,也就不懂得如何结婚和婚姻含义了,也你懂得离婚的真正后果。
也许,中国长时间的否定传统文化以及经济开放后盲目的接受西方的文化思维,使得中国文化体系和结构产生了“短路”和“错位”,从而人的文化思维产生了“盲视”。或许,中国更面临的是作为家庭和婚姻基础的“文化再认识”的问题,当然还有最终民主政治进一步加强的问题。如果我们连这些基本的问题都没有意识到,就把人家“性解放的概念”拿来套用的话,那就会引起更大的混乱了。
目前,中国人的性观念的确已经有些“混乱”了。
文化是医治目前“性混乱”的一剂良药,能“固本清源”。这方面,应该虚心、认真的向“日本鬼子”学习。
其实,中国在性不开放的时候,也并不都是“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新文化运动的先锋胡适先生,口诛笔伐封建礼教的腐朽和对人性的禁锢和束缚,可他却与指腹为婚的小脚女人扬冬秀相伴终生,人们还都为他惋惜,糟糠之妻,不离不弃,也被人指为“口是心非”的“伪君子”。胡适先生这样的学贯中西、人生阅历丰富的人是不会不知道男女之爱的,当年也是风流倜傥,是无数才学美貌女子心仪的目标。他能“违心的”与小脚老婆共渡一生,多少让现在很多人难以理解了,要维系这样的婚姻也许只有胡先生的“德学”和“孔孟之道”才有这个力量。还有一代文化思想大师钱钟书先生把婚姻比作围城,他自己就一往情深的钻进了围城,他没有冲来冲去,他和扬绛先生把围城维护的非常坚实牢固。在西方社会,也并不都是“鸡鸣狗盗”,当看到“罗马假日”那样的经典浪漫;听着“我心永恒”,看着“冰海沉船”里那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的时候,我们不会想到“资产阶级”也会”编撰”出这样的“天方夜谭”。
如今,中国究竟应该反思什么?当口袋里有些钱了,过年过节都不在家里吃了,都下馆子了,“排场气派”;出现了桑拿,也不在家里洗澡了,都去蒸了;“博士伦”出现了,把人家本是“遮羞应急”的东西不分白天黑夜的戴着;春节也不咋过了,都过人家的“圣诞节”“愚人节”还有过“鬼节”的;麦当劳、肯德鸡来了,就把它当饭吃了。
似乎中国人很容易就放弃了自己的东西。中国曾经是那么“封闭”、“固执”,现在好不容易有些开放了,可是有些人的西想和意识恐怕还没有真正的开放多少,“裤腰带”却是这么容易就“放开”了。
国人的“盲从”心理不能不说是一个个“愚昧”的“悲剧”的“编剧”。
离婚本身不可怕,可离婚反应了社会问题,任何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问题的归结点就是文化问题,也许,中国正面临不能回避的“文化短路”现象,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以及新潮思想的碰撞和取舍、协调的问题。
“人之初,性本能”,人生的意义就是快乐,有自主思维的进步的快乐。人性的解放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人性秩序”,孩子应该首先学习掌握什么东西,具备什么能力和意识,我们的教育和宣传领域应该警醒了。
不然,就不是离婚的事情那么简单了,也许会“离经叛道”,“背信弃义”,“离心离德”也不奇怪了。
“被荒废的”所有中国人为了孩子和未来都应该反思,最好都能做老师,那就是万幸了。
[责任编辑:chaoluzhang]
更多女娲美文推荐:
你有不同寻常的性癖好吗?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结性水平测试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小常识